海通赣新财富2021-02-21 08:28:53
如果站在月球轨道的特定位置
你将会看到一颗蓝色星球从月球地平线上冉冉升起
这种景象被称为地出(earthrise)
这个蓝色星球
就是地球
(美国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拍摄于2015年10月12日,是地球的近照之一)
▼
250万年前
地球上出现了一种生物
今天我们将其定义为
人类
很多人以为当时的人类是以打猎为生
事实上在整个食物链中人类的地位弱爆了
他们基本没有能力捕猎
更多是等待其它猎食者的残羹剩饭
狮子会吃掉猎物身上最好的部位
之后毫不挑食的鬣狗、豺会把剩下的肉吃干抹净
最后才轮到人类上场
他们小心翼翼、东张西望
避免自己进餐时成为其它猛兽的猎物
然后围绕着骨架左看右瞧希望能找出一点点肉渣
却一无所获
于是他们搬起旁边的石头砸向骨头
将敲出的骨髓当成最后的晚餐
人类的石器时代就这样诞生了
(东非奥尔德沃文化的石制砍砸器,旧石器时代的代表)
▼
处境卑微的人类会照顾孩子、繁衍生息
也会争夺食物、残杀同类
壮小伙会大秀肌肉以吸引姑娘的青睐
野心家会挑战首领以取而代之
这些老套的剧情和我们今天在《动物世界》中看到的如出一辙
如果人类在这个时候灭亡了
地球将不会因此发生任何改变
因为Who care?
这时的地球表面完全由大自然的力量进行装点
日夜不停的风、偶尔出现的降雨侵蚀了地表
将红色含铁岩石、蓝色含锰岩石裸露在外
形成一幅没有秩序感的抽象画
(美国红崖国家保护区,Chelsea Kauai航拍)
▼
四面八方汇来的水流冲刷出了一条大河
如同多足动物一般紧趴地表
(伊朗Shadegan Lagoon附近的树状水系,Digital Globe拍摄)
▼
河流从茂密的热带雨林中蜿蜒而过
里面蕴藏着世界上最为多样的生物种群
(秘鲁热带雨林中的河流,Digital Globe拍摄)
▼
森林在地表肆意生长
占据了2/3的陆地
直到北部极寒之地
(航拍美国俄勒冈州胡德山的森林,摄影师Shainblum Photography)
▼
大量的泥沙被河流裹挟到入海口
冲积成一个河网纵横的巨大三角洲
(马达加斯加的河流三角洲,Digital Globe拍摄)
▼
月球引力让海洋出现强烈的潮汐
年复一年地冲刷着脆弱的海岸
(大西洋海岸,Benjamin Grant拍摄)
▼
海洋覆盖了70%以上的地表
将世界联结在一起
大型海洋动物遨游其中完成环球旅行
比人类要早上数百万年
(加利福尼亚海域的海豚,Jared Williamson拍摄)
▼
蔚蓝的海面上一座火山正在喷发
若干年后一片大陆将迎来新生
(东京以南的一座火山岛,Digital Globe拍摄)
▼
然而自然力量的控制权只是暂时的
未来的地表样貌将由现在还微不足道的人类决定
经历45亿年风霜的地球
会在短短80万年间完成翻天覆地的变化
80万年前
人类学会了用火
火不仅照亮了黑暗的夜晚、温暖了寒冷的洞穴
还成为人类猎杀动物的武器
一个柔弱的人类女子
只要有一块燧石就能敲出火花
在短短几个小时内点燃整片森林
火势停歇后森林中的动物就变成了喷香的烤鹿、烤野猪
火改变了生物界凭力量决胜负的战局
人类也第一次把地表变成焦土
(2003年圣地亚哥的森林大火,红绿分明,照片源自圣地亚哥大学地理系)
▼
不过当时世界上所有人类加在一起
还不如今天东非草原上的角马多
所以他们点燃的这把火对地表生态系统影响微乎其微
7万年前
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人类“智人”崛起了
在智人之前
人类的智力水平无法完成复杂的思维、沟通
他们只能独自捕猎或组织一支小型团队
而“智人”顾名思义是更聪明的人类
他们拥有复杂的抽象思维
可以缜密地调动500人进行战术协作
将野马群赶进某个狭窄的峡谷
然后封锁两端出口将无路可逃的动物一网打尽
一个下午就能得到上吨的鲜肉、脂肪和兽皮
那些体形硕大、浑身毛茸茸的动物
都傻乎乎地跑步奔向智人的陷阱
地表上一些大型动物群的景象陆续销声匿迹
仅仅5万年时间大型陆生哺乳动物就灭绝了50%
幸亏人类发明火枪要晚得多
否则现在地球上有没有野生动物都很难说
(奥卡万戈三角洲是地球上少数仅存的大型野生动物迁徙地,摄影师Steve Bloom)
▼
单个智人的能力并没有多大进步
但群体力量的威力呈几何倍数爆发
同为人属的竞争对手尼安德特人、佛罗勒斯人
很快被智人赶尽杀绝
可能也包括周口店龙骨山的北京人
智人作为唯一的人类走向了食物链顶端
他们加速繁衍、制造更多后代
然后一代一代向世界上所有角落扩张
45000年前
人类第一次离开连成一体的亚非大陆
踏上了世界尽头那些孤立的陆地
第一站是澳大利亚
2000年后
当地体重在50公斤以上的24种动物中有23种惨遭灭绝
整个澳大利亚的生态系统重新洗牌
人类还在新大陆上施展放火捕猎的技术
与亚欧大陆不同的是
澳大利亚贫瘠的环境让经历火烧后的森林难以恢复
很多森林变成了荒原
地表植物“焕然一新”
(澳大利亚北领地艾利斯斯普林斯,图片源自Birdseyeview Photography)
▼
大部分树种也被消灭殆尽
最耐火的桉树开始独霸天下
成为今天澳大利亚最知名的树种
(澳大利亚蓝山国家公园的桉树林,摄影师Adventurer Ellie)
▼
16000年前
人类进入美洲
3000年后便占领了整个美洲大陆
猛犸象、乳齿象、剑齿虎、巨型地懒、巨熊
还有本土马、本土骆驼等等大型动物全部灭绝
至此
世界上所有宜居的大陆已经遍布人类
人类可以对地球大展拳脚了
(人类迁徙路线图)
▼
12000年前
居住在西亚新月沃土的人类发现了一种野草
只要照顾好它
每年特定的时候就可以收获食物
人们不用再奔波采集野果、饥一顿饱一顿
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创造
农业诞生了
而那种野草则被命名为小麦
如今小麦在全球总共占据大约225万平方公里的地表面积
是英国国土面积的10倍
(俄罗斯的农田,图片源自PlanetABS)
▼
随后更多的植物被人类驯化
豌豆和小扁豆在10000年前
橄榄树在7000年前
葡萄则是在5500年前
这是一波植物驯化的热潮
人们将原来森林、草地统统铲平
各种果园、菜园、农场出现在地表之上
(澳大利亚的农田,图片源自Nearmap)
▼
与大自然的“杂乱无章”不同
人类喜欢整齐划一
一排排、一行行的果树
间隔一致、树龄一致、树种一致
(西班牙的柑橘果园排列成了指纹状,图片源自Digital Globe)
▼
今天人类的耕地面积高达1800万平方公里
比俄罗斯的国土面积还要大
也就意味着同等面积的草原、森林、湿地消失了
就连一些原来不宜耕种的地方也被开垦成农田
(沙特阿拉伯沙漠中的农田,图片源自Digitaloverview)
▼
人类操纵着植物的生命
另一方面植物也操纵着人类的生活
人们围绕着一块土地播种、浇水、除草、收割
从日升到日落、从春到夏
不得停歇、不得迁徙
为了看管植物
人类在定居点建立了
家
采集、狩猎时代的人类本来生活在大自然之中
几十甚至上百平方公里都是他们的“家”
有山丘、溪流、树林,还有开阔的天空
当农业时代来临
人类不再居住于洞穴
而是用木头、石头或泥巴盖起房子
对地球表面影响极大的新事物诞生了
人类建筑
(西班牙的一处四方形住宅,图片源自Dailyoverview)
▼
农业时代之前人类烧毁森林、灭绝动植物
很快就会有新的植被、动物填补空白
人为的痕迹就会了无踪影
建筑的出现却永远改变了地表外貌
几乎无法消解
人们把“家”安置在一起便构成了
村庄
于是一大片建筑在地表上集中出现
村庄被墙壁、篱笆围起来与自然隔开
成为专属人类的人工孤岛
(云南罗平的村庄和油菜花田,图片源自Dailyoverview)
▼
人类建筑之内才是家园
之外便是“外面”
人类从心理上第一次和大自然有了界限
为防止大自然力量的入侵
包括各种杂草、野生动物
村民们无所不用其极
一旦发现闯入者(也包括后来的“外人”)
要么赶走、要么就地消灭
(意大利的帕尔马诺瓦镇,边界形成九角星形,具有强大的防御能力,图片源自Digital Globe)
▼
11000年前
人类开始驯养山羊、绵羊
与驯化植物类似
只要看管好它们、不让它们跑掉
它们自然就能长肥、长大
成为人类的盘中餐
随后更多动物被驯化
鸡在10000年前、猪在8000年前
牛在7000年前、马在5000年前
当时家畜总数不过几百万只
而如今全球地表上生活着
大约10亿只绵羊、10亿只猪、10亿只牛、250亿只鸡
家畜群取代野生动物群成为地表上最抢眼的动物景观
(科罗拉多州的农场,摄影师Pete Mcbride)
▼
农业、畜牧业让人类有了舒适的生存环境
可以比吃残羹冷炙的采集狩猎时代繁衍更多人口
农业时代前夕地球上人口大约有800万
而到了公元1世纪人口已达2.5亿
公元前7000年位于今日土耳其的加泰土丘(Çatal Höyük)
人口就达到了5000到10000人
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新月沃土有多个城市人口过万
无数个小村庄都经历了人口大爆炸
变成了今天地表上最大的庞然大物
城市
(伊朗德黑兰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,图片源自Digital Globe)
▼
为了沟通不同的城市
系统性建设的道路交通出现了
今天地表上拥有公路6500万公里
从地球直接铺设到火星还绰绰有余
(广州的立交桥,摄影师Instagram账号@nk7)
▼
村镇、城市、便利的道路交通
让大型国家的出现成为可能
公元前3100年第一个埃及王朝统一尼罗河谷
领土达数千平方公里、人口数十万
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华夏
拥有4000万人、数十万士兵
以及超过十万官员的复杂行政系统
国家可以调动世界最多的人力、财富资源
成为改变地球的两个最强大力量之一
开挖运河、筑造堤坝、修建长城
地表上最伟大的人类工程几乎都由国家完成
(美国国会大厦,图片源自Digital Globe)
▼
另一方面
采集、狩猎时代的人类只能勉强果腹
没有心思、也没有能力索取更多
农业、畜牧业为人类提供了稳定的食物供给
贪婪从人心底升起
人类需要更多、更好的生活
也许是永远穿不完的衣服
也许是浮夸的装饰品
也许是更大、更奢华的建筑
也许是一次腐败的假期
人类建筑的主要用途从单一的“家”
演变出无穷无尽的新形式
出现在地表之上
比如一年只住几天的海边别墅、度假村
(意大利的一处海滩,海滩上的不同颜色由密密麻麻的遮阳伞构成,图片源自Digital Globe)
▼
连墓地也异常辉煌
因为死后的生活要比生时更好
(埃及金字塔,图片源自Digital Globe)
▼
城市里纷纷兴建人类音乐、绘画梦想的建筑
作为彰显城市品味的符号
(悉尼歌剧院,图片源自Nearmap)
▼
大型的宫殿则成为权力的象征
(故宫,图片源自Digital Globe)
▼
最为值得一提的是
信仰
人类从一开始简单地祈祷风调雨顺
到后来演变为只有加入某一信仰才能获得族群认同
有关信仰的建筑大量出现
从原始崇拜的英格兰巨石阵
(Stonehenge,图片源自Dailyoverview)
▼
到巨大的寺庙群吴哥窟
(护城河环绕的吴哥窟,图片源自Digital Globe)
▼
再到气势恢宏的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
(图片源自Digital Globe)
▼
信仰与国家并列成为改变地表的超级力量
因为它们最有能力发起破坏性最大的行为
战争
所谓非我族类,其心必异
从肉体上消灭敌人使人着魔
无论基督教与新教之间的战争
还是十字军东征
或者中华大地上无数次的王朝更迭
繁华城市瞬间变为瓦砾
难民像非洲动物一样被迫迁徙
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
(肯尼亚北部的难民营,人口超过40万,图片源自Digital Globe)
▼
整体上而言
上述历史时期的人造地表面积并不算大
整个地球陆地面积1.55亿平方公里
到了公元1400年所有人造地表也才1100万平方公里
约全球陆地面积的7%
直到科学时代的到来彻底改变了这一占比
500年前
科学家开始崭露头角
之前的人类会将解释不了的现象归于上帝
上帝则是万能的、无所不知的
而科学家则认为最有魅力的
不是已知的世界,而是未知的世界
他们从一开始就把“无知”当成动力
正是无知的富兰克林在雷雨中放风筝
才验证了闪电不是神祇而是电流
科学家取代了上帝、君王成为改变世界的领头羊
在科学的推动下
地表之上出现的新事物远超之前的250万年
1830年全球第一条商业铁路在英国启用
如今世界铁路总里程高达150万公里
可以绕行赤道近40圈
(美国亚特兰大的火车车场,摄影师@nearmap,Benjamin Grant制图)
▼
飞机的出现
让人类利用地表上空的大气层成为可能
(世界最繁忙的机场之一肯尼迪国际机场,摄影师@nearmap,Benjamin Grant制图)
▼
堆满集装箱的超级港口
装载了人类历史上最强烈的物质欲望
(洛杉矶港,图片源自Nearmap)
▼
科学时代来临
电灯、汽车、手机、电视无数新玩意儿被发明出来
要生产这些东西必须建设工厂、办公室
人类开始对地表进行大规模硬化
钢铁、水泥取代了之前泥土、木材和稻草
与自然界的隔离愈加明显
(日本东海市的工厂,图片源自Dailyoverview)
▼
城市开始不断扩张演变为超级城市
超级城市对自然界而言如同一块缺少植被、动物的荒漠
摩天大楼成为荒漠中最醒目的人造山峰
(911之后的曼哈顿,摄影师NOAA)
▼
人类的力量还能拦蓄河流
人为制造出大型湖泊
(胡佛水坝,图片源自Digital Globe)
▼
甚至填平海洋造出陆地
(马来西亚的一处水上别墅,图片源自Digital Globe)
▼
异地调水、海水淡化
让沙漠上也建立了人类城市
(阿布扎比的别墅群,图片源自Dailyoverview)
▼
人类还冲出地表
迈出改变太阳系的第一步
(2011年奋进号航天飞机冲出地表,图片源自NASA)
▼
为了工厂、城市的大规模建设
采矿业迅速崛起
地表上出现了大量超级矿坑、矿洞
(俄罗斯的露天矿坑,深达525米,图片源自Dailyoverview)
▼
沙漠中珍贵的水源也被用于采矿
(美国犹他州的钾盐矿,图片源自Digital Globe)
▼
大量产品被制造出来
也代表着大量的垃圾随之产生
垃圾山成为地表上极为壮观的景观之一
连报废的飞机都密布地面
(亚利桑那州飞机墓地,有4000余架报废飞机,图片源自Digital Globe)
▼
垃圾、污染还造成个别物种非正常爆发
海洋为之变色
(污染造成的波罗的海蓝藻大爆发,图片源自NASA)
▼
只有环保科技的出现稍稍令人心慰
比如位于西班牙的太阳能发电场
采用2650块定日镜收集太阳能
每年可以减少约30000吨二氧化碳排放量
(图片源自Dailyoverview)
▼
还有位于中国东海的海上风电场
(图片源自Dailyoverview)
▼
地表曾经是青山绿水
如今已经是钢筋、水泥、塑料包围的硬壳
人类
的确是地表最强
没有之一
扫描下方二维码,关注我部微信公众号!
每日早盘策略、个股推荐,好文推荐 :)
我们在这里等着您!
投资顾问:
简民华
执业证书编号:S0850613120008
(资格:证券投资咨询业务-投资顾问)。
声明:股市有风险、入市需谨慎。
供参考!
海通证券新余劳动南路证券营业部——全国沪深两市股基市场份额百强营业部。江西所有266家营业部中,在投资者数量、交易市场份额、遍布全省的服务渠道等方面均遥遥领先。
我部打造“海通赣新财富”服务品牌,努力做到与我部投资者体量相匹配的资讯、投顾体系,全心全意与您财富相伴!
END
附加阅读:
香港阶级论:家庭背景如何影响一生前途 | “悦”读
作者:StealJobs.com
2016年的香港是贫富悬殊的代名词,坐拥全球最高Gini Coefficient。在香港,同一天空下,有著截然不同的几个世界。当大多数大学生月入一万几千,慨叹买楼无望时,有另一班20-30岁的年轻人个个星期日开著超过200万一部的超级跑车去西贡兜风。
2016来到尾声,梁振英宣布不再参选。这位上台时声称要解决贫穷问题的特首,几年过去除了成为过街老鼠,似乎未能取得大成绩。然而,要认清香港的贫富悬殊问题,必须先理解香港根深蒂固的阶级,其中包括其特殊历史背景及政经因素,从而了解在香港独有的社会文化中,家庭背景如何影响你一生的前途。SJ一于抛砖引玉,为众多知识渊博的learned readers写下一点点自己的亲历的处境与愚见,欢迎大家评论甚至投稿。
香港最顶层:塔尖的政商精英
1. 亿元级别富豪
根据Merrill Lynch在2016年的研究,香港有1,330个身家超过2.34亿港元资产的 “Super Rich”。这些Super Rich,大部份都是商人,他们的企业是各行各业的龙头。例如你卖鱼蛋,大部份人觉得你无乜前途,但假如你能卖到四海鱼蛋的规模,一样可以成为Super Rich。所以有讲法是 ” It’s not about what you do. It’s about how good you are at what you do.”
这些Super Rich,住宅盘踞在山顶南区的别墅,中半山的名厦,及九龙新界的豪宅等。他们未必个个都高调,但个个一年所得的公司股息,或做一单Deal所赚取的Capital Gains,是一般人十世都未必赚到的钱。
2. 月球人:顶尖专业人士,上市公司C Suite 及财金高层
香港的高级专业人士,主要受惠于香港殖民地特殊背景,英式制度下的优越与邻近地方构成重大差异,而导致香港专业服务市场能成为亚太区龙头。
高级专业人士主要在法律,医学,测量,会计等专业领域独当一面,是行业精英。例如,香港有接近100个资深大律师 (Senior Counsel),开一次会随时收取几万至十数万不等的费用,上一庭打官司堂费随时每日30万起跳。又例如上市公司C suite级别的高级企管,即是 CEO,CFO,COO等 C什么O人士,连花红随时年薪过千万,又系月球人。他们一个月赚取的钱,随时等于你5年的收入,问你服未?
这些人以服务富豪为主,赚取高昂的专业顾问费用。他们赚钱虽多,但与超级富豪有一段距离。但他们除了金钱资本外,更强大的是掌握制度规则的知识资本(intellectual capital),人脉资本,及对社会的重大影响力。医学会会长固然不能为所欲为,但对行内医生有重大影响力,动员起来甚至可以影响政府决策,而且相对富豪而言,他们一言一行更容易得到公众信任,因为公众普遍认为专业人士有崇高的道德观与专业操守。
3. 政府高官
政府高官由秘书长阶级起,纪律部队总警司等阶级,上至正副司局长及特首等。在塔尖阶级,他们收入最低(虽然也连各样津贴月入20万- 50万不等)。但他们社会影响力最大,直接手握香港政策决定,连超级富豪都要巴结 (当然,也有时是直接收买,例如延后利益,是否贪污则留待执法部门及公众考虑了。)
他们子女的前途:
香港塔尖的子女,清一色都在国际学校(例如German Swiss, 英基,CIS等 )或在英美名校接受最上乘的教育,也有少部分入读本地名校。在家庭环境督促下,在精英文化盛行的上流社会,他们很多也成为高材生,入读牛津剑桥哈佛耶鲁等顶尖名校而一级荣誉毕业。他们自幼在上流社会见过世面,多数有一流的社交手腕,性格自信外向,而且精通中英文,所谓presentable,其实就是这样。
他们毕业后,大多加入投资银行,对冲基金及其他顶尖企业,月入50,000起跳。部分做几年野,得到一点社会经验后,便回到家族企业,管理上亿元的资产。
“香港菁英会”可见到不少这个阶级的人的踪影。假如你是个普通平凡香港人,基本上一世人也不会与个阶级的人及他们的子女有任何来往,是完全属于两个世界的人。他们像外星人一样,系报纸就见得多,也听说过很多关于他们的传闻与传奇故事,但基本上你与你身边的人无一个见过他们。
香港中产:被误解为“好有钱”的人
1. 专业人士
与前述的高级专业人士不同,他们未必是行业有头有面的精英。例如,大家都系医生,但中环有写字楼的心脏科名医,与屋村开诊所的医生,其实也是一个“高山低谷”。前者月入百万,后者实际可能月入“只有”十万八万。
会计师亦然:专做M&A Advisory work或是帮汇丰做Audit (收几亿 )的 Big 4 的Partner,与在佐敦唐楼开档,专帮细公司做年度 Audit 每件收$5,000的会计师,虽然只要“密食当三番”也可能月入10万,但无论以收入及影响力来说,与前者也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。
2. 中小企老板
他们可能只有一个细写字楼,请少过20个员工,部分甚至在家工作,无请任何Full time员工。从事各样产品的贸易与批发等之类的生意。 这些公司在行外名不经传,但他们总算生意稳定,好景时甚至几十万甚至上一百万一个月。只有不挥霍,他们过著非常安泰舒适的生活,开Benz S class,一年去几次旅行也不是大问题。
3. 公务员
从纪律部队的警长阶级,到各部门的甚麽主任,月入3万-7万不等。他们收入可能比前两者低,但收入最稳定及predictable,不受经济环境影响。相比做生意的三更穷五更富,公务员实际上系铁饭碗。
小结:香港中产是最被误解的一个阶级。普罗大众在亲戚朋友当中,总难免有几个这些中产阶级的人。在他们眼中,这些中产已经是 “好有钱”的人:住在个名好Fancy而且有会所的私楼(XX豪庭,XX峰),出入有车,部分又系专业人士“乜师物师”,一年又去一两次旅行,肯定好有钱。 但其实,他们看似是社会精英,但其实距离塔尖的距离,是普罗大众无法想像中的遥远,而且经济负担佔收入相对重大的比重,例如供楼供车,其实也苦不堪言。
他们子女的前途:
香港中产的子女,成长背景有著极大的variation。从普通平民学校而且“放养式”不干预管教,到读名校或国际学校再加高压式催谷。
当然,人的天赋还是很重要的。但 other things being equal下,普遍来说还是父母在採取积极鼓励的情况下,子女在学业上得到较好成绩。
而在影响前途的选科决定,共同探讨(而非一味逼他们读神科)前途选项其实也是明智之举。其中一些天生的 drive 及好胜心比较强的,假以时日终于有机会晋升上一个社会阶级,所谓 Upward social mobility不过是这样。
当然,也有不少比较懒惰的,纵然父母提供了良好的中产背景与培养,终于在社会慢慢向下流,也是无可避免的事。尤其在今时今日的香港,人材竞争激烈,楼价高昂,中产阶级慢慢萎缩,后生仔在社会,可谓不进则退。
平民百姓: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
粗略来说(以及政治不正确来说),月入3-4万以下的,基本上都可以归类为非中产(或Lower middle class)的平民百姓。他们可能一样有良好学历,在各行各业担当中流砥柱的支援或前线角色。大部份人没有专业技能,但有工作经验,总算在自己的行业立足,足以赚取一份养活一头家的人工。只要适当地节俭的话,他们还是可以过著幸福快乐,安居乐业的生活,但未必可以有车有楼。
他们子女的前途:
纵然也有部分子女入读名校,这越来越是exception而不是主流。他们更多进入普通学校,当然也有不少进入Band 1学校,但传统名校则较少,至于国际学校以及海外留学更加是鲜有他们的踪迹。
可能碍于自己缺乏相关学历与经历,很多时平民百姓家长倾向採取“放养式”不干预的态度,事事以无为而治的精神而顺其自然,期望子女自己会somehow在十几岁时探索出自己想行的路,以及自己会“识谂”好好读书。然而,对于十几岁的小朋友而言,只爱唱K与影贴纸相 (起码80 90后的当年是这样的,如今00后喜欢做乜则不得而知 )。 他们不知道社会天高地厚才是正常的。父母应该适当地培养子女读书的兴趣,及开始探索人生前路,而非期望一个十几岁的小朋友会自己突然间 magically有 “昨夜西风凋碧树,独上高楼,望尽天涯路”的领悟。
平民百姓子女也有在DSE得到优异成绩而考入神科,成为专业人士或banker,晋升为中产阶级。但普遍碍于成长背景缺乏系统性systematic的培养,相对来说比较不 presentable,而且在行内多数举目无亲,而非像塔尖及中产的子女,有很多banker世伯可以帮手安排internship,所以起动比较困难。
当然,长远来说,当自己建立起信誉时,自己就是最强的人脉,而无需过分强求建立人脉(但也不是说完全不用social),这也是SJ给平民子女最重要的advice。
结语
以上的分析,其实还不包括年轻人创业的出路。在这年头,确实有不少80后90后凭创意与idea写网写App,几年间创造千万级收益及上亿元的市值。但始终这是非常极端的另类例子,一个成功startup背后,就有超过99个失败的startup及数以百计的创业失败团队。搞Startup赌博性太高,除非阁下是铜皮铁骨,骨骼精奇的奇才,而且不畏惧失败甚至几年无收入,否则也很可能是浪费时间。所以便专注于分析单纯以读书搵工计的传统出路。
在香港,大家都会同意的是Upward social mobility越来越低,起码看起来是这样的。从前有很多草根穷小子成为社会精英的故事,如今更多的是某梁姓学生读紧中学已经可以直入顶尖 ibank做intern的丑闻。
像决定参选特首的胡法官所讲,这些未必代表社会趋势是这样,但观感已经非常难看,好肉酸。
有报纸曾经访问SJ有关香港社会向上流动力的问题,谈了一个钟,最终只出了两句。今天终于有时间比较详尽写出自己的一点点愚见,希望大家觉得有用的话,都可以分享比身边的朋友,尤其系家长。
因为,起码SJ是这样认为:阶级对子女前途的影响,其实不够父母管教方式来得直接。当然,不同阶级的父母,at the risk of being accused of stereotyping,确实又有不同的习惯,很多时甚至其实有明显的correlation。
中产及平民父母,更需要的不是自怨自艾,而是在有限资源内,为子女提供最好的支援,而大部份时候其实投资的不是金钱,而是时间及心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