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椿巷
歌曲:消失的月光(李健)
一朝唐昌,千年崇宁。来这里,就是体会古朴,体会神秘。
再去唐昌古镇走走这件事,在心里一直想了很久。这次借陪上海小姨的机会,终于得逞。
之前是去过一次的,却已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。那时还年轻,是蹬着自行车去的。
唐昌是个古镇,属郫县治。如今郫县忽然改名叫郫都区,这唐昌古镇名的前缀自然也是要跟着改的,顿时就诞生了郫都区唐昌镇的新号,这让唐昌看起来很不习惯的样子。
历史上的唐昌与郫县原本是没有瓜葛的。
那时,郫县是郫县,唐昌是唐昌,将二者强行牵扯在一起是在1958年。
那年的结果是,唐昌连县都没了。
唐昌建县历史是悠久的。建县是在唐仪凤2年(677 年),县衙门就设在今天的唐昌镇。
到了北宋的徽宗崇宁元年(1102年),唐昌就依新年号就更名为崇宁县,这一改就是七八百年,崇宁也就被叫了这么多年。
那些年,每当我们说到富饶的川西坝子,就一定会提到“温、郫、崇、新、灌”,这其中的“崇”不是如今的崇州,而是古崇宁县。
崇宁富饶,民间就有“宁可在唐昌讨口子,也不愿回宫做王”的说法。
这种说法来自明朝王爷,就是朱元璋的孙子朱棣的儿子朱悦燇。
说他来到唐昌后,就觉得这里安逸舒服巴适,就再也不想离开了。
他那皇帝老汉儿朱棣看他执意要留在唐昌,劝都劝不回来,就只得封他为崇宁王,这封地就是唐昌。
古唐昌也有城墙,与其它城墙不同的是,这里的城墙可以“加官戴帽”,足见唐昌的贵气!
我就在想,那些年成都到唐昌的路上不晓得有好热闹,估计那些四川的大脑壳有事无事都会往唐昌跑一趟,拜见拜见王爷。
毋容置疑,当年的崇宁王曾让唐昌盛极一时。
来到唐昌,你能从这里的许多痕迹和地名里,遥想出历史的辉煌。
比如留驾街、翰林巷、文庙、梅花御井……
还有大椿巷、文昌宫巷、西南马道、梁家大院、平乐寺、崇槐里、卖卜巷等……
这里的人文气息很浓郁,历史上这里文人雅士层出不穷,而且多有隐逸的仙风道骨气质。像西汉逸士严君平,著名的神算子;南宋的高僧圆悟,就是皇上的座上客。
最牛的是,到了清朝,唐昌居然一下出了六个翰林。
解放前,唐昌曾有公馆数十座,典型的公馆之城,可见历史上这里的人气之旺。
到了1958年,上级把崇宁县给撤销了,设唐昌镇,崇宁一部分并入郫县一部分划入彭县。就此,有历史1300多年的崇宁县没了,崇宁县名也被废弃。曾经商贾云集,富甲一方的古县崇宁似乎也就渐渐被世人所遗忘了。
如今再进崇宁故地唐昌,只有“崇宁公园”还一如既往的“崇宁”,保留着一丝历史的痕迹。
川西多古县,县名多历史亦多内涵,可惜这些年一连串的改名,就把这古老给抹去了,许多历史都无从讲起,这着实让人颇多无奈。
好在这种改名终不能完全做到,总还是多少会留些尾巴。
譬如成都到都江堰的高铁还是被叫做成灌高铁;又譬如豆瓣还是叫郫县豆瓣,没有改叫郫都豆瓣,好歹给以后的后人留下个提问的由头。
早就听说唐昌镇里有家杨抄手,我们这天就特意把早餐安排在这里。
杨抄手在唐昌西正街。说起唐昌的街道,也曾很有名气,很早,这唐昌的街道就堂堂正正有个地道的十字路口,街道命名也是按东南西北来的。
据说,这在早年不发达时代的成都周边县城里,是难得一见的。
杨抄手里坐满了人。我们要了清汤、红油、原汤和蒜泥抄手。
蒜泥味道不错,我喜欢。
抄手一两十个,五元钱,感觉比较实惠。毕竟唐昌还没跨入景区行列,实实在在的小镇风貌、小镇价格。
杨抄手的隔壁是朱记牛肉,也是远近有名的,早餐就见有人在这里喝牛肉汤。
我扭头对妻和小姨讲,午饭咱们也在这里吃。
从朱记牛肉往西走,没多远就是崇宁公园后门。想着还是要看看“崇宁公园”几个字,就继续潜行右转,就到了公园的正门。
公园门口有几个卖菜的,见我们过来就热情地招呼着。菜很新鲜,有毛豆,番茄,茄子等等。
建于1926年的崇宁公园,规模不算大,却有几分精致。拱桥、池塘,回廊,石径……。
这里还矗立着一个抗日纪念碑,也是可以让人心底肃静敬仰的记载之处。
池塘里长满了绿色的浮萍,这种浮萍很熟悉,以前成都城里的也有很多,可以用来喂鸭子。
进到公园最里面,有个茶铺。落座,就有一中年女人过来,问要什么茶。就点了茉莉花茶。
花茶很香,可惜用的是玻璃杯泡的。告诉女人,要是用盖碗儿泡茶就好了。女人抬眼打量我一眼,并未做声。
院子里挂着鸟笼,笼子里有一只画眉,叫得很是好听。
公园外面有个卖鸟和鱼的,就有画眉鸟,问了价格,要300元一只。
茶园有两个人在下象棋,知道有5元彩头,就没敢吱声。
这局棋下了很久,一方刚一投子认输,一众旁观者就哗然起来,说棋臭眼瞎,原本是早就该赢了等等。话语激烈,弄得赢家虽赢却没了感觉,接过对方递来的五元钱,也不吭声,就走了。
坐着,天空下起雨来。是那种碎碎的、稀落的毛毛雨,湿不了地面,就只是把空气给湿润了。
我是喜欢这种湿润的,觉得这种湿润才是能滋润成都人的。靠着这种滋润,才有了温润安逸的成都生活。
在崇宁公园喝茶,是可以体验到久违了的川西坝子茶趣味的,这种趣味如今已经很难寻觅到了。
出崇宁公园大门,正对着就是一个辣椒铺子,叫做彭辣椒。
彭辣椒铺子里,有二荆条、朝天椒等各种辣椒面卖,也有花椒面。这里还可以抽真空,方便邮寄携带。
记得唐昌曾出产一种红酱油,与郫县豆瓣齐名,都是记忆里的味道。
午餐时的朱记牛肉生意太好了,很纵深的堂子里挤满了食客,我们迟到少许,这粉蒸牛肉就售罄了。
人多,就不能慢条斯理的点菜,就被安排了拌肺片和大份的红味、白味烧牛杂。人多,也不能慢条斯理的品味,匆忙中,就赶紧的狼吞虎咽,然后掏出银子算账、走人。
午后,我们沿着古色古香的大椿巷走着,大大小小的公馆就隐秘在巷子的深处。走在大椿巷,你几乎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心跳,这种感觉很美妙。
唐昌还有一种随风的美食,叫做“风吹吹”,大概就是露天吃食的意思,其实就是小火锅串串一类的,名字取得很飘逸。
出大椿巷左转,一路各种姓氏的“风吹吹”。
唐昌很古朴,也很安逸。从古到今,仿佛永远都是不张扬,都是低调的。
这种低调使得外面的人不闻唐昌,唐昌人安逸惯了,也懒得出去,倒把唐昌弄得有了几分终南山的味道。
难怪过去的人们每每提起唐昌,就有掩饰不住的神秘神情:“从入世到隐世,一朝唐昌,千年崇宁 ”。
一朝唐昌,千年崇宁。来这里,就是体会古朴,体会神秘。
临离开唐昌,我说这里的布鞋也是有名,当年设计师小平就认着这里的布鞋穿。
小姨对我说,平叔,你也是小平,你不去买一双穿穿?
买就买吧,我平日里也是穿布鞋的。
唐昌赖家布鞋店就在离文庙不远处,旁边是布鞋作坊。如今大概也是非遗了。
鞋店是赖家大女婿守着。
大女儿,也就是收“大大”两百块钱的那位,主要是主持生产线工作的。
布鞋198元一双,“大大”大气,给了200块钱,店家应该没找零。
我也想学大气,也想给两百块,无奈被坚持找零,没能如愿大气。
车子出了唐昌,雨也下大了,雨刮就不停地挥舞着。
想着这时代的节奏就如这雨刮似的越来越快,就不由得担心这唐昌的隐秘还能隐秘几时,心里难免就有些依依不舍的感觉,也就有些难以离去了。
下次再去唐昌,是不是应该记得买口“崇宁铁锅”回家?
完
长按识别二维码
关注
蜀地〡历史〡文化〡乡土〡社群
【平叔闲谭】一个有温度的公众号
平叔微信:psxt99
投稿邮箱:psxt99@qq.com